《皖豫省际合作发展实施方案》将26个县(市、区)确定为重点合作领域——安徽与河南将共同打造省际合作“新模式”。近日,安徽、河南两省政府联合发布《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从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系统合作举措。确定26个县(市、区)为主要合作区域,总面积4.3万平方米,提出用5年时间打造“中部地区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新模式”。河南GDP排名全国第6位,安徽排名第11位。 2024年,经济总量两省将突破11万亿元。河南省常住人口超过9800万,安徽常住人口超过6100万,合计近1.6亿人,户籍人口超过1.8亿。河南陆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安徽陆地面积30.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合作区面积占两省面积的14%以上。两个中部经济大省投入了超过14%的面积合作,这显然是非常想象的。安徽、河南两大产业集群毗邻发展。一侧是安徽亳州、阜阳、六安、淮北四市和苏州市砀山县、萧县;另一边是河南的商丘、西安港、周口、驻马店四市。虽然这片广大地区地处中原腹地,继承了双重辐射中原经济区和长三角城市群面临着相似的发展困境: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交通设施不足、城市规模小。打破问题、打破局面、打破围墙,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方案》最具开创性的内容之一,就是提出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防止同质竞争。两省将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低空经济、绿色食品五大产业集群。这一布局充分考虑了两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徽积累了基于汽车全产业链的产业优势,而河南则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零部件配套能力。之间的关系双方可以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布局。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方案》支持淮北、苏州、商丘、信阳合作开发淮海之战等红色文化资源,改变以往“各演各的戏”的局面。在新能源产业上,共同打造风电、光伏、新能源存储、氢能、生物质能等一批先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低收入经济产业方面,支持邻近地区发挥共同通关优势,积极发展通用航空、航空设备组装、维修及零部件加工制造产业,打造经济经济集群。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明确支持亳州“世界中药之都”与驻马店“中药谷”合作共建,乌安市和信阳市共同发展卡鲁斯产业的兼容性和灵活性,产生优势互补。省发改委区域经济处处长陈波认为,促进产业合作的关键是消除要素流动障碍。 《规划》中相关产业协同内容,有利于充分发挥安徽、河南两省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有效打破各种要素流动壁垒,通过合作共赢进一步凸显中部地区集群发展的积极效应。缩短时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距离是区域合作的基础。 《规划》用了大量笔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项目。比如在道路方面,要畅通邻近地区的公路网,加快建设。南京至信阳、和县至襄阳、霍邱至固始、徐商丘高速公路安徽段及G344皖豫省界公路建设 河南省亳州拥堵及亳州省界徐商高速公路等国省干道建设,以及阜南、固始、淮滨,已经出发。铁路方面,建设南阳经信阳至合肥高铁项目以及京港线阜阳至黄冈段。组织推进三阳铁路建设,开展亳州至许昌铁路研究。苏威将努力将淮海高铁、淮北至商丘(永城)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妥善推进跨区域城际铁路建设。我水运方面,加快沱灰河、涡河航道整治和涡阳船闸改造工程建设,启动沙颍河富阳复线船闸建设。探索建立跨省水利维护工作对接机制,保障上下游航道和船闸畅通。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公众关心的交通领域跨省交通问题,《方案》特别提到深化交通运输电子运输许可证共享互认,探索电子化电子标准牌照统一共享。 《方案》还关注“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推动省道、县道跨境互联互通,鼓励乡村公交车在省际边界多停一站,便利省际间通行”。这些交通项目的实施,将彻底改变省际边境地区的时空距离,为要素流动创造硬件条件。富阳城市圈联动发展、城乡一体化是《规划》的另一个关键词。《规划》特别提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意味着两省毗邻地区更多市县将提升城镇化质量。周边县市共同建设阜阳城市圈,建立健全常态化区域合作协商机制,与合肥、郑州城市圈对接。这是“阜阳城市圈”概念第二次出现在省级文件中。此外,我们还将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的中小城市。城市吸引农村人口和返乡人口。支持涡阳、蒙城、永城、固始、鹿邑、相城、郸城、临泉等大强县发展中等城市。河南、安徽都是粮食主产省。 《方案》明确优化支农政策,健全粮农收入保障机制和粮食加工流通机制,共同开展粮食产销跨省横向利益机制试点。支持亳州、富阳、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地区种植特色道地中药材,六安、信阳产品围绕茶叶、白鹅、林果等类似大别山地理标志农产品。农村发展水平显然是该地区最突出需要克服的短板和难点e 轻松。为此,《规划》提出,共同提升毗邻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共同打造体现中原文化的乡村风貌。支持跨省连片乡镇联合举办乡村体育运动会、集市、民俗活动等,促进区域农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相邻市县“结对” 区域合作最难的不是开始,而是持续。 《规划》体现了这方面的创新思维。在国务院2024年批复的“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中,两省尝试建立“共享收益”机制:合作资金将由两省共同承担。按财政收入比例注入,分税比例为4:6。这一机制的设计为保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方案》还强调“共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完善合作投资机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这些举措旨在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隐形障碍。例如,支持跨区域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建立以信用报告代替跨区域违法违规警示互认,建立严重违法失信处理合作机制等。加强居民基础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高频事项“跨省办理”。此外,两省合作还借鉴了长三角合作援助对口,明确了区域对口的对口机制,就是通过“对口”让彼此的手拉近。包括加快建设叶集固始“一河两岸”优先生态绿色发展产业合作,支持界首-陈丘、谯城-鹿邑、遂溪-永城等县结对打造优先绿色优先发展产业合作。蓝图画好了,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的“建设”。从规划、文件的“合作”到企业和民众的“感受”,从基础设施的“硬对接”到政策标准的“软对接”,两省仍需以合作的勇气和智慧加大力度。区域合作之路任重而道远为中部崛起指明了更有活力、更加文明、更加开放的新未来。记者 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