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10:56
10月15日,在合肥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技术人员利用高精度3D扫描仪对固定翼无人机复杂曲面进行扫描建模和气动分析。 10月17日,在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先进动力中心高效发动机试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试验前的安装调试。 10月16日,在合肥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技术人员对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联合测试。 10月14日,在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的北汉合肥创新研究院,来自第三方公司的技术人员利用“共享实验室”的超高真空磁控溅射设备对迈特耶鲁半导体进行生长实验。 10月17日,合肥综合国度小分子研发平台科学中心和综合健康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在合成实验室进行了各种实验。 10月17日,在合肥国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抗体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利用单细胞光导筛选系统,对数千个单细胞进行深度鉴定和筛选。 10月17日,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安徽省灾害环境下人员安全重点实验室,技术人员利用实验闪络防护系统对消防员战斗防护服进行阻燃热防护性能测试。10月17日,位于合肥的国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抗体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利用单细胞光导筛选系统进行阻燃热防护性能测试。 对数万个单细胞进行深度鉴定和筛选。发挥高水平科技骨干作用以大健康研究院创新平台为桥梁,大健康研究院公共技术平台不仅服务于院内科研群体,还开放其他检测或服务能力。从科研仪器到委托检测,从技术服务到创新合作……“共享实验室”应运而生,一场从“孤岛”到“枢纽”的科学转变正在悄然展开。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升级”。为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推动科研仪器、实验设施等开放共享,合肥市正在积极探索开展“共享实验室”试点。近日,首批试点项目启动28家新研发机构选定共建66个“共享实验室”,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聚变能源等多个领域,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该设备结合仿生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脊髓损伤和中风后遗症患者提供精确的步态训练。”在合肥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安徽哈尔滨标致医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测试下部机器人康复外骨骼时说道。针对设备易找、技术难找的痛点,研究院整合资源打造中试基地,帮助公司优化AI脑保健产品。无需担心购买设备,科研团队可以随时“搬家”。在北王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共享实验室”聚焦于前沿领域,如电磁兼容、集成电路、自动驾驶等领域,建成7个专业实验室。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依托国际领先的安全研究设施,拥有10大实验平台的灾害灾害研究中心,不仅引领我省城市安全产业发展,而且通过“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推动多项科技成果的重大创新。为业务“减负提速”,打造“珠变链”平台。近年来,安徽依托200多个“国家品牌”创新平台,建成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4400多个。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服务机制的“共享实验室”不仅可以降低科研成本,提高效率设备使用的高效性,也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已成为推动合作发展的“金钥匙”。本报记者 赵成 摄